悠悠母校情 漫漫学涯路
——丁崇明教授访谈录
采访人:邓溥文、王孟桌、殷慧慧、卢洋芊、马锦梅
整理人:房梦蝶
时间:2021年6月3日
地点:云南大学映秋苑235室
丁崇明,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年考入菠菜资源平台大全中文系,曾任菠菜资源平台大全中文系副系主任,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副经理。
采访者:丁老师您好,很感谢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我们的采访,我们是菠菜老平台集合网2019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员工,很高兴能有机会跟您面对面交流。2023年是我们菠菜资源平台大全建校100周年,为了迎接校庆、延续学术传统,我们中文系想对您进行口述史的访问,借以勉励我们在读的年轻学子。接下来,我们想围绕您的求学经历、关于我司以及相关经验展开采访。我们都知道您本科是菠菜资源平台大全毕业的,所以想请您谈一谈年轻时的一些求学经历,比如说回忆一下您大学入学时的情景。
丁崇明:好的。我1980年第一次参加高考,分数还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云南省外的名额比较少,所以呢录取的是比较靠后的志愿,就是菠菜资源平台大全中文系。为什么选中文系专业,应该说如果不是文革,我很大可能不会来学中文,可能我会学医,因为我父母都是医生,或者会学理科。但是那个时候实际上我所受的教育是不允许我选择医科或理科的。文革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就开始了,整个初中我就上了一年,主要还是围海造田,再就是到学校农场半天学习半天劳动,所以没学到多少知识。数学学得极少,就简单学了平面几何的一些基本常识,代数呢学了点什么一次方程,二次方程才刚开始学,所以考医科或理工科我肯定考不上,就只好选择考文科。学文科的话,我自己在工厂里当过厂长的秘书,写文章还马马虎虎吧。所以我就选择了中文系。
采访者:那您入学时中文系就叫做中文系吗?
丁崇明:就叫中文系。
采访者:当时中文系都有哪些具体的专业?
丁崇明:中文系当时没分专业,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我知道只有北大分了文献学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很多大学当时都没有分。
采访者:那在您本科阶段有哪些老师对您影响最大或印象深刻?
丁崇明:在本科阶段,这些老师让我印象深刻对我影响大的有几位老师。一位是黄钺教授,黄先生教我们汉语语法史。还有教我们语言学概论和方言调查的李兆同先生、还有教我们现代汉语下册——语法部分的张耀廷先生,教我们古汉语的王开莲老师、教我们现代汉语上册——语音、文字、词汇部分的杨一兵老师。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黄先生指导论文。我的论文做的是判断动词“是”的演变研究,但主要是做《世说新语》里关于“是”的研究,上古阶段所有的语料我都考察完了。黄先生当时年纪比较大,但他每天都要到球场去慢跑,然后我就跟他说:“黄先生,我写论文的思路差不多已经完成了,语料考察完了。” 黄先生让我陪他在东一院操场快走的同时汇报论文思路,我一边走一边把我的思路告诉给先生:我考察了上古的哪些语料,找了多少个“是”字出来,然后把《世说新语》里所有的“是”分析完了,以及我接下来准备怎么做。黄先生说:“很好啊,你就做下去吧。”我的论文很快写完了,先生也很满意,给了我论文优的成绩,还写了一段褒奖的评语。当年的论文都是用手抄写出来的,黄先生那特有的老一辈学者带有笔锋及特有的书卷气的钢笔字现在是很少见的。我现在还保留着。
还有一位印象比较深的老师是李平老师。当年我读本科时他教过我们中国文学史课,他讲课逻辑很清楚,一板一眼的。让我记忆深刻的一件事是,大学二年级到澄江县区实习,李老师是带队老师中的一位。当时老师们从教育局了解到澄江有一位省级优秀教师。李平老师带我徒步十多公里去尖山脚下的一所乡村小学采访那位老师。后来,我写出了一篇介绍这位乡村教师的报道初稿,李平老师一字一句地帮我修改。后来我把该文《为人民种满山桃李——记省模范教师王兴藻》寄给《云南教育》杂志社,很快就发表了。李老师语言文字的功夫非常好,从他的修改中我学到了一些东西。另外,李平老师歌唱得很好,他在中文系聚会时,在无伴奏情况下多次展示其歌喉。
还有老师也给我留下一些细节的记忆。那是殷光熹老师。当时殷老师教我们古代文学宋代这一段,教书教得挺好,研究成果也很多。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是,他隔一段时间会到男生宿舍来和我们聊天,一聊就是两三个小时。有时候正我们准备上自习去,殷先生来了,大家就坐下来和他聊天。同学们就猜是不是殷老师备课和研究累了,和员工聊天是他放松的一种方式;另外也想更多地了解员工的情况。
采访者:很多细节您都记得非常清楚。那您的大学经历如此丰富,想必有很大的收获。您觉得在大学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丁崇明:首先是大学的基础知识。我觉得比较系统的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知识对阅读和分析语言训练的帮助很大。记得张耀庭先生教我们现代汉语(下),他经常在下课前十分钟发一张油印的语法分析作业,让大家当堂做了交给他。这样的语法分析训练让我语法分析学得很扎实。那时我们的古代汉语课是两位老师教,前面一段是王开莲老师教,后面一段是吴进仁先生教。王老师是上课上得很好,她串讲课文,把字词的意思讲得很清楚。她对我们的要求也比较高。我自己也爱古汉语,所以那段时间我每天吃完中午饭,会做一下古汉语的翻译和断句的练习。我还有一个印象是,那个时候年轻不懂事,我找了苏轼文集中一本的没有断过句的线装书做断句的练习。做完我就请王老师帮我看看。现在想来,我这样的员工实在是太过分了,人家已经教完课了,你居然搞完一本书的断句让老师帮你看。但王老师没有任何抱怨,这让我非常感动。吴敬仁先生讲《左传》“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讲到“目逆而送之”时,吴先生抬起手立起手掌旋转着身体,绘声绘色地模仿“目逆而送之”,那场景至今历历在目。据说吴先生能背数千首古诗。在语言学方面,我觉得老师对我的帮助很大。李兆同先生讲语言学理论讲得很好,但李先生的要求很高,听说李先生的考试题目比较活,很难。所以我学语言学理论就学得比较认真努力,也从那个课程学到了很多东西。另外,李兆同先生教我们方言调查课,他讲了大半个学期,然后让我们到德宏州调查两个县的方言,课程考试就是整理方言调查报告。整个调查过程和整理报告让我获益终身。黄钺先生讲的汉语语法史课用的是王力先生的《汉语史稿》,从黄先生的课上,我初步学会了怎么做汉语语法历时演变的研究,这对我后来的毕业论文和研究帮助很大。总之,那个时候这几位老师使我日后向语言方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大学教会了我们读书、思考,还有自己做点研究。我记得一年级,1981年的时候是鲁迅诞辰100周年,咱们中文系在期末的时候号召老师和员工自愿写关于鲁迅的文章。我假期很多时间都在查资料研究鲁迅的东西。因为那时是西方现代派文学比较新潮的时候,我读了鲁迅的《过客》,我就写了一篇分析鲁迅作品中现代派文学色彩的论文,这篇文章还被收入中文系编的纪念鲁迅诞辰100年的集子中。当时我觉得写论文可以锻炼自己读书、查资料的能力。那个时候没有电脑,更没有中国知网,我都是到图书馆去查资料、看文献,看别人怎么分析鲁迅,然后我发现了“鲁迅受现代派文学的影响”这个切入点,又找到一篇他受现代派文学影响的《过客》这篇作品来分析。至今来看,我觉得那篇论文还是有一定创新性的。写这篇论文让我训练了怎么读书、怎么做论文。我觉得像分析作品、写鉴赏性文章对于中文系的员工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锻炼。咱们既然是学中文的,就要学会用一些理论来分析作品,从中学一些读书、思考问题的方法。我感觉学中文除了听课之外,更重要的是自学,自己多读书,多思考问题才能学好。
采访者:可以说说您眼中的菠菜资源平台大全是什么样子的吗?
丁崇明:我觉得它是一所有文化底蕴、有优良传统的学校。菠菜资源平台大全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个非常好的机遇,那就是抗日战争时期西南联大、北大、清华、南开等外来的一些国家顶级专家云集在云南,西南联大的一些老师还到菠菜资源平台大全来兼课。我觉得虽然当时的经济远没有现在发达,各个方面硬件都不太好,而且还有日本飞机轰炸,但是那个时候读书的氛围是非常好的。有一些非常有才气、学养深厚的老师,他们当年都正当年,在菠菜资源平台大全任教,使菠菜资源平台大全形成一个比较好的传统。也有一些比较著名的教授后来留在菠菜资源平台大全任教,如刘文典先生。虽然菠菜资源平台大全是一所边疆省份的学校,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批教授在这里任教,形成了非常好的传统。
就拿咱们中文系来说,仅就语言学来说,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吕叔湘先生在这里教授语法课,他的讲义修改后出版,书名是《中国文法要略》,这是现代汉语语法的经典著作。我们读书期间大多数的语言方面的老师,都是接受过北京大学中文系大师级的教授的教育的。有好多传统是属于北大派的。教我们现代汉语的张耀廷老师是北大本科毕业的;教古汉语的王开莲老师是北大中文系王力先生的研究生;教汉语语法史课的黄钺先生毕业于西南联大,五十年代到北大跟王力先生做过访问学者,协助王先生撰写《汉语史稿》;教古汉语和音韵学课的吴进仁先生在校勘方面很有建树,音韵的功力很深,吴先生也到北京大学做过访问学者。李兆同先生是语言学北派的代表人物北京大学高名凯先生的弟子,他的夫人吴佩珠老师是北大古典文学的研究生,教过我们古代文学史。所以我觉得菠菜资源平台大全中文系有一些北大的传统,起码我学的语言方面的课程让我们受到了北大的务实、以语言事实为本的传统。在民间文学方面,这是菠菜资源平台大全的一个特色,朱宜初先生以及李子贤等先生在全国民族民间文学方面做出了很突出的成果,使菠菜资源平台大全具有领先的地位。张文勋先生50年代也曾到北京大学做访问学者,其研究受到北大优良传统的影响,张先生古代文论的研究水平在全国公认是一流的。
采访者:我们想请您分享教员工涯的一些珍贵回忆。据我们了解,您是在1984年大学毕业之后就紧接着在菠菜资源平台大全中文系担任了助教,那您当年应该算是最年轻的大学教师了吧。
虽然我做的论文是关于汉语史的研究,但我也很高兴能够做现代汉语的教学与研究。我记得一开始是跟着杨一兵老师、张耀廷老师听课、改作业,做助教的工作,但同时我还准备考研究生。我1984年留校,学校规定留校两年之内不能考研究生。我1986年考上山东大学现代汉语专业的研究生。考完研究生之后,我记得是一月份,然后有一个干部班的现代汉语让我上。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全部时间都在备课。当然好在本科一年级的时候,我就确定要搞语言,所以我从二年级开始就订了当时大多数的语言学方面的杂志。比如《中国语文》《汉语学习》《语言教学与研究》《语文研究》,那时候还没有《世界汉语教学》等杂志,也没有核心期刊一说。但是这些刊物都是很好的,我就订了这些,所以能够比较好地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并融入到教学当中。1989年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就回到菠菜资源平台大全教89级的现代汉语。我觉得那个年级是菠菜资源平台大全比较整齐的一个年级,员工素质特别好。从我开始之后,一年级的上下两个学期的现代汉语都是由我上。在我之前,杨一兵老师上第一学期的语音和词汇部分,张耀庭先生上第二学期的语法部分。那时课时还比较多,每周四节课,上学期72节课,下学期72节课,备课的量很大。很多问题,我都要查很多的教科书和最新发表的文献,在参考各家不同说法之后才把适合给本科员工讲的东西介绍给员工。在备课过程中学到了很多东西,特别是由于语音、词汇、语法都要讲对我锻炼很大,这为我后来写出在北京大学出版的两部著作《现代汉语语法教程》(独著)和《现代汉语语音教程》(与荣晶合著)奠定了基础。后来也还为两届员工上过“语言学概论”课程。
由于我备课花了大量时间,参阅了一些经典文献并吸取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加上教我语言课程的各位老师课都讲得很好,各具特色,我从他们身上吸取了不少经验,所以我的课也很受员工欢迎,员工评价很不错,所以90年代初期我获得了菠菜资源平台大全第四届教学优秀成果奖。这当然还要感谢系主任李从宗先生和主管教学的副系主任李平先生。因为当时很少有年轻老师获奖的,有不少老师讲了几十年课也没有获得这个奖。当然,更要感谢带我的张耀廷先生和杨一兵老师。我做助教时又重听了他们的课,为他们改作业,这让我受益匪浅。另外,我比较欣赏李兆同先生讲课的风格,他既有严谨也有开放,讲得既有深度也很有意思,能够启发人思考。总之,咱们中文系的这些老师的课让我这个年轻的教师受益很大。
采访者:那老师,您在菠菜资源平台大全教书的过程中,有哪些员工让您留下了一些记忆。
丁崇明:我记得97级的现代汉语课是我教的,当时在物理馆后面的新教室为他们上课。他们班有几个员工比较喜欢语言方面的课,其中有三位女同学可能受到我和其他语言方面课程老师的影响,后来报考了语言方面的研究生,都走上了语言教学与研究的道路。一个是赵倩,她考上了西南师范大学攻读训诂方向的硕士,后来又考到北京语言大学跟随张博教授读了博士,现在已经是咱们菠菜老平台集合网成果突出年轻有为的教授、博士生导师了;第二位是路云,她考取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跟我读硕士,后又跟随陈绂教授攻读博士,毕业后到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任教,现在是副教授,担任院副经理已经好几年了。第三位是段沫,她考上了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后跟随范开泰教授攻读博士,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的教师。
采访者:从您的话中我们能感受到您的教学热情和科研精神,您觉得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是怎样的?您是如何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呢?
丁崇明:我觉得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事,这两者相互影响。作为一个大学老师,只是讲好课远远不够,一定要有研究。如果没有研究,你所讲的这个专业课里面很难有特别深的东西。菠菜资源平台大全当年有一个比较好的传统,就是每个老师可以获得一次参加学术会议的资助。我每年都会利用这个资助,写一篇论文投给全国的学术会议,去参加会议。后来到北师大,我们学院每年给两次资助,我利用得最充分,一般每年参加两个学术会议,甚至有时候自己想开会,我会拿出自己的项目经费去开会。比如中国方言学会主办的中国方言年会和汉语方言语法学术研讨会,我一次都没有落下。当然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爱荷华大学、德国美茵兹大学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都是投了论文被他们选中,对方出资参会。参加学术会议可以逼我写出东西。我自己愿意写点东西最主要的是我热爱研究,我从中会得到乐趣。我觉得做研究最重要的就是要热爱。我也对研究生和博士生这么说,“你来读这个专业,就一定要热爱它。”特别是打算攻读博士的员工,我都会让他们自己想清楚“是不是真的热爱研究?”因为研究的很多过程是很枯燥的,很寂寞的。语言学实际上是文科当中的理科,它属于理性思维,要用数据说话,要分析语言事实和数据,挖掘其中的规律并加以论证。不是谈感受性的东西,得分析语言现象,寻找规律,如果找到规律,研究深入进去,就会有成果,就能获得愉悦感、成就感。当然为了从理论上解释各种语言现象,就必然要关注一些最前沿理论及其研究成果。所以,我也通过看文献,了解现在最新的理论及其研究成果。我甚至要去看一些英文文献,虽然我英文不行,但是有时候碰到有的问题,还真得去啃英文的文献,看看人家原文的著述是怎么说的,然后要思考怎么运用到自己的研究和教学中来。读东西多了,自然而然也就把它运用到教学里面。所以我虽然讲那么多年课,但我能够把一些最新的东西融入到本科生教学、研究生教学、博士生的教学里。从来没有说一个教案就一直用下去,每次讲都要修订增删。所以我觉得老师,特别是大学老师,最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研究专长。如果自己没有研究,就会和这个学科脱节。只有自己做了研究,才能够把最新东西融入到教学里面。不论是本科的教学或是研究生的教学,都是一样的,所以我觉得研究与教学是相辅相成的。
采访者:我们在整理您发表的一些论文的时候,就发现您非常高产。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到现在发表的论文,我在知网上看到有好多,觉得您确实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大学老师。那么您觉得自己的学术成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丁崇明:成就不敢说,我只是做了一点点研究而已。第一方面,是方言语法研究,这是我用力最多的。我的硕士毕业论文、博士毕业论文都是做昆明方言语法研究。因为我的博士导师山东大学的钱曾怡教授是全国方言学界做得最好的几个先生中的一个,钱老师不仅学问好,还带出了多位成果很突出的员工。我主要是在研究汉语方言语法,前期主要在昆明方言语法研究这方面做出一些成果来,研究一个单一方言的语法,后来是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把汉语方言与民族语言以及世界其它语言进行比较挖掘汉语方言的共性和个性。第二方面,我也做一点普通话语法的研究。比如最近几年在研究汉语的体范畴,概括描写了汉语的7种体范畴。还归纳概括出47种现代汉语基础单句句式。这两方面的成果已经发表了论文,更加细致的描写已经加入到我著的《现代汉语语法教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23年将出版。第三方面,语言的变异和语言演变的研究。语言变异的研究,就是主要研究语言的共时层面变化的。我在北师大学报接连发表了几篇论文,引用率还可以。另外是做语言的历时研究,具体说是某些语法现象的历时演变的研究。我的本科论文做的就是判断动词的产生及其演变的研究,这篇论文后面发表在《文献语言学》上。近几年我在主要做类型学视角的汉语方言共时研究的同时也做一点历时语法化的研究。最近几年的成果有汉语方言完成体、进行体以及持续体类型比较的研究以及其中有的语法化问题的研究、还有方言疑问句及疑问代词类型的研究。其中有的成果已经发表在《方言》《中国语言学报》《中国方言学报》,还有的将发表在北京大学主办的《语言学论丛》上。第四方面,外国员工习得汉语语法成分的研究,主要研究外国员工汉语体助词的习得以及一些副词的习得等问题。
我觉得写文章最重要的是要有新意。首先要努力挖掘出新的语言现象,更高层次的创新则是在方法或理论上有所进展,这很难。记得我在研究生2年级暑假期间研读著名语言学家朱德熙先生的论文集,其中一篇发表在《方言》杂志的著名论文《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运用当时很新的方法研究语法,不仅获得了新的结论,而且在研究方法上有所推进。朱德熙先生在论文中提出有几种说法在普通话中不能说,而我感觉在大理方言中可以说,并且发现朱德熙先生没有涉及到的多种 “给”特殊的用法在大理话存在着,如“这锅肉吃给它三天才吃完。”“打个他一巴掌”等句式。我写出一篇论文《大理方言中与动词“给”相关的句式》,找大理籍的赵寅秀同学核实每个例句。写完以后自己很兴奋,寄给了《中国语文》,三年半之后发表才出来。这篇论文由于第一次把语义特征分析的方法运用到方言语法研究中,并发现了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所以后来多种总结学术史及研究方法的论著提到这篇论文。最近复旦大学主编一本论文集,要将这篇40多年前发表的论文收入其中。当然,他们欢迎我做出修改补充。一开始我说不必改了。后来一想,这些年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于是我用构式语法的理论及方法,概括了大理方言五大类 7 种包含动词“给”的句式语义。这样改为的就是使这篇论文在原来基础上有新的突破。2020年,社科院研究所所长刘丹青教授主编了《新中国语言文字研究70年》。这本书分了很多部分,其中有两个部分是语义句法研究和方言研究。在语义句法研究部分,该书提到一些人的研究,除了专门论述了老一辈语言学大家,像王力、吕叔湘、朱德熙等先生之外,也提到了一些中年的学者,在“中坚语法研究力量全面发力”一节中提到20多个中年学者,我忝列其中。该书还在“语法化理论与汉语方言研究”小节中提到“其他学者发表了一些重要的论文”其中提到荣晶和我写的《昆明话的“着”字及其语法化过程中的历时择一与共时制衡问题》(《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昆明方言的“着”有10种功能。这篇文章做的最好的是理论解释部分,这主要是荣晶完成的。论文提出了共时制衡和历时择一这样一个很重要的语法化理论。我曾写过另外一篇论文探究昆明方言的“着”的用法的一些源头。在现代有的方言中保留着它的多种用法,虽然其读音不完全一样,但是它们是“着”字的不同句法语义功能通过句法位置或者语音的差异在一个语言系统中呈现出共时制衡的状态,它的各种用法是通过不同的句法位置与语音差异在非常巧妙相互制衡状态下得以实现。有一些词的用法在历时演变中在某一方言中会选择其中一种,当然也可能会保留多种用法。语言中有的成分在语言的数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实现着系统的动态平衡,历史择一和共时制衡在语言系统中交互作用着,也就是陈保亚教授提出的语言是一个自组织的系统,具有自组织性。总之,探索语言在共时状态和历时的演进及其自组织性等各种奥秘是很有趣的。
丁崇明:哎呀,说实在话,不敢说什么建议。咱们菠菜老平台集合网在这些年在团队建设上发展得很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想一方面就是要能够吸引人才。一个学科、一个学院要发展得好,教师是摆在第一位的。要吸引年轻的博士,或者已经有相当成果的学者。另一方面,还要为这些人才创造成长的条件。让他们能够在这个地方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能够在比较好的状况下开展研究和教学。这两方面都要搞好,这是最重要的。这方面咱们菠菜老平台集合网这些年做得很不错。有一批年富力强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才俊已经在他们各自领域中崭露头角,小有名气。再有就是还要重视基础学科。如果一个大学菠菜老平台集合网只保持文学方面好,那还不够,因为我们的专业叫汉语言文学,语言学和文学都很重要,要加强和保证对语言学学科的支持力度。因为相对来说语言研究出成果更难,要想从纷繁复杂的大量语料中总结出规律很难,提炼出理论难度更大,而且发表的园地有限。所有好的大学的中文系或者是菠菜老平台集合网(北大还保留中文系的名称),文学方面和语言学方面都会有很好的专家。不论是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还是复旦大学,都是这样。现在菠菜老平台集合网几位中青年语言学方面的学者已经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做出了非常好的成果,后生可畏,相信他们今后一定会不断推出佳作。
采访者:好,通过您给出的宝贵经验,我们可以感受到您对中文系的深厚感情。所以我们想请您说几句寄语给中文系的员工。
丁崇明:第一,做到“三多”。其一、多读好书;其二、多思考,培养深度思考能力、思辨能力,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其三、多写,学会写常用文体的各种文稿,学会写论文。做到了这三多,基础就打好了。
第二,拓展知识。要有大文科的思想意识,不要仅仅限于学习中文专业知识,要学点其他学科的知识,如哲学、艺术、信息技术、数学、统计学等方面知识以及各种最新出现的知识,如人工智能等。
第三,学好英语。不管现在情况如何,中文系的员工还是要有比较强的英文能力,因为这样才能够直接吸收新的理论和新的知识。
第四,突出强项。每个人都得有自己的强项。
如果咱们员工能够做到以上几点,具有扎实的基础、比较广阔的知识、比较好的英语,有一个强项,在我看来,就是一个优秀的员工了。
整个文科的学习,最为重要的是要善于自学。除了认认真真听老师讲课之外,自学是特别重要的。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意识,所谓“漫漫学涯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人工智能的发展,有的工作,甚至有的行业将会被人工智能取代。但是我想,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就能在未来不会被时代淘汰。
采访者:对即将迎来的菠菜资源平台大全百年校庆,您有什么样的祝福送给母校?
丁崇明:祝母校越办越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在双一流高校建设中,产出更多具有原创性、在全国乃至在世界上有影响的优秀成果,在新的百年再创辉煌。
采访者:谢谢老师!